您好!今天是 {{ new Date().getFullYear() }}年{{ new Date().getMonth() + 1 }}月{{ new Date().getDate() }}日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new Date().getDay()]}}
来源:《秋光》杂志
时间:2024-08-20
广州是全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还在医院工作时,崔建星就自愿加入广州市义工联,发挥专长做志愿者,用点滴行动传递花城广州的“温度”。转眼间,崔建星从事志愿服务已满25个年头。
崔建星经常被人们称为“补心人”。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
退休前,她是广东省人民医院从事人工心脏瓣膜研制、人工心脏辅助循环研究、心功能诊断的技术骨干,秉持一颗钻研技术到极致的匠心,为无数病人“补”了一颗又一颗心脏。她参加过国家“七五”“九五”攻关重点科研项目,为心脏康复事业发展默默贡献力量,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退休后,她毅然放弃高薪返聘,在广东省老干部大学牵头创办健康驿站,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为老同志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她不仅帮助老年朋友解除身体的病痛,也为他们“疗心”“聊心”,热忱关心他们心灵的忧与痛。
妙手“补心”,打造老同志疏解心结的港湾
2016年,刚退休的崔建星来到省老干部大学学习。在与学员们的接触中,她发现许多老人或多或少地有着心理难题,却无处诉说。作为医疗工作者,她深知,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除了生理健康,还有越来越多的是心理健康这一不被关注的领域。大医院医生的忙碌度远超众人想象,依靠医院资源开展老年人心理疏导工作,无疑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供需矛盾。
“我一生所追求的是健康和幸福,既要让自己身心健康幸福,还要帮助更多人健康幸福。”想到这里,她决定向省老干部大学提出成立健康驿站的设想,并主动承担了组建工作。
在省老干部大学的支持下,场地有了,是个独门独户的小楼,让来访者安心。在省人民医院的支持下,志愿者队伍拉起来了,专业力量有了。2016年5月,省老干部大学健康驿站挂牌成立,正式运转。
许多老同志来咨询健康问题,聊一聊自己的烦恼。
“我和家人关系紧张。”
“退休后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事干了。”
“我动了手术但是效果不好,我怀疑医生没有好好帮我治疗。”
……
健康驿站的业务,繁忙了起来。对于崔建星而言,压力不小。
“我从心血管科到心理学咨询,跨度不小,总担心自己的技术水平不够、咨询经验不足。”实际上在退休前,50多岁的崔建星就参加国家考试,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心理问题的治疗,其复杂程度不低于一台精妙的心脏手术,需要咨询师极敏锐的洞察力和循序渐进的处理。“很多老同志进来向我说出自己的隐私,这是对我的信赖。我必须做好这件事。”在她看来,做志愿服务光有爱心可不行,还需要不断充实专业技能。
崔建星是个遇事较真的人。年轻时,因对事业的执着,她有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那是1979年,崔建星在省医人工心脏生物瓣膜研制室工作,经常跟有毒物质打交道。有一次出现了险情,她第一时间把同事扶到安全地方,又义无反顾冲回实验室抢救生物材料。结果,她因吸入过量的化学试剂戊二醛而倒地不起、停止呼吸,经过连续十多天的抢救,才捡回一条命,半年后康复出院。即便如此,她还是坚持返回实验室,继续心脏瓣膜的研究。现在,她又把这种医者的专业精神用在健康驿站的工作中。
崔建星向《秋光》记者介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家庭情感等方面,不少人还面临空巢心理、恐惧死亡病痛、适应性差等问题。她发现,不少来访老年人除了心理因素,还伴随生理原因,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但往往又缺乏健康管理知识。各种问题纠合在一起,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很难开展好咨询辅导工作。本该享受退休舒适生活的崔建星,在62岁时又攻下了健康管理师的资格考试。“为了能尽快考过,我都凌晨一两点才睡。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读书时候一样。”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志愿者也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共同提升服务质量。
心理疏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年人的思维相对固化,想改变他们的认知不太容易,要花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来倾听。”一开始,咨询密度会很高,一个来访者要跟踪几个月,甚至长达两三年。同时跟踪几个案例,是崔建星的工作常态。有的人终于能够敞开心扉,抱着她哭个不停,释放了痛苦压抑;有的人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最后给她写了好几页的感谢信。看着他们逐渐走出心理阴霾,崔建星满是欣慰。
一个人干还不行,崔建星又积极发动省医、中山医、省妇幼、广医等多家知名三甲医院的退休专家加入团队。经过6年发展,健康驿站现有34位资深退休医护及25名助理,为老年群体提供专业的服务涵盖心理咨询、慢病管理、体检报告解读、眼科、中医等领域,并多次组织全民营养、睡眠健康、老年白内障防治等培训讲座。慢慢地,崔建星将健康驿站所在的这座原本不起眼的小楼,逐步打造成了让老同志依靠的疗愈港湾,累计为980多人次撒播爱与温暖,时长近1500小时。
在为他人忙碌的时候,崔建星家里也有几位九十多岁的老人需要照顾,需要她陪伴和倾听,依靠她安排衣食住行。她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崔建星的外公和母亲,也是医生。在崔建星的记忆里,母亲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似乎从未停歇过忙碌的步伐。从小耳濡目染的崔建星,早就习惯把治病救人视作责任,这也许是她坚守志愿服务热忱的家传。
正如谈话室墙上挂着的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崔建星说:“我在疏导他们的同时,也是在修补自己。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再做20年,继续为大家服务。”
守望初心,党建引领彰显银发力量
6月28日,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省人民医院老干处党支部与省老干部大学志愿服务总队临时党支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学共建活动。在崔建星的带领下,80多位青老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崔建星退休前就是省人民医院的党委副书记,现在她又担任了省老干部大学志愿服务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总队长。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工作,她很有经验。
志愿服务总队有160多名志愿者,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她注重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鼓励大家发挥专长开展志愿服务,成立了教学、健康、文艺、体育、物管、开心聊天室等6支特色分队。今年5月,崔建星和文艺分队——秋实文化轻骑队的志愿者们一起前往阳春市八甲镇,为当地村民们献上了一场“银龄风采展、乡村文化兴”文艺晚会,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伴随着《站在草原望北京》的优美旋律,全场观众和队员们一起载歌载舞,现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2003年,崔建星逆行而上,领军战“非典”。2022年,年届67岁的崔建星,带领志愿服务团队再次出征,投身到抗击新冠疫情战斗中。在那个特殊时期,一些独居高龄、伴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健康指导及心理咨询帮助。接到求助任务后,崔建星应声而动成立了志愿救助小分队。一大早,家住番禺的她就赶到健康驿站,按照需求名单逐一拨通电话。第一个接通的是一对80多岁的空巢老人,夫妇俩抢着咨询。“慢慢来,不着急,一个讲完再讲一个,今天我就是来和你们聊天的。”在70分钟的咨询中,崔建星温柔而坚定的声音给予了对方莫大的鼓舞。短短一天,崔建星与其他7位志愿者一起拨打了12户居民16人次电话,这场“隔空不隔爱”的暖心援助,守护了咨询老人的身心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这群银发志愿者平均年龄67.5岁,8年间开展志愿活动600多次,累计服务总时长约5.9万小时。
医者仁心,将健康传递千家万户
广东省人民医院离退休服务处经常组织老专家们开展“情系山区百姓、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等健康公益活动,崔建星的身影总是活跃其中。他们深入到连州大路边、普宁广太、河源紫金、云浮郁南等偏远乡镇为老百姓义诊,发挥医疗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有一次,崔建星等32名志愿者赴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义诊。山路艰辛,这群老同志长途跋涉后,已是筋疲力尽,但看到等候村民的那一刻,他们全然忘记疲惫,全身心投入到义诊中,为约700名群众提供健康指导,现场指导中坝镇卫生院的医生们看病开方,给30名住院病人逐一查体问询,提出诊疗方案及医疗改进建议。以往要坐长途车、排长队挂号才能看上的省城专家门诊,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了。看着村民们盼望的表情,崔建星非常感慨,“义诊不仅仅是一次医疗服务的提供。作为一种超越功利的奉献,它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义’的坚守和尊崇。”
崔建星还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关工委执行主任。她带领关工委的老同志们在扶困助学、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年医师医德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工作中积极作为,富有实效。尤其是医院关工委精心打造的“青少年急救体验活动”品牌项目,每年派出专业教学人员通过“急救知识进校园”等方式,送教到各山区学校,为孩子们送上重要的“生命礼物”,共培训8280人次,印发宣教资料近2万份。
广东省人民医院离退休人员服务处处长李嫩柳介绍,医院领导一直重视和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省医有许多像崔建星一样热心公益的老专家。离退处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引导更多的老专家加入志愿队伍,发挥优势特长,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贡献力量。2023年,省老干部大学与省人民医院青松志愿队联合举办“学雷锋·送健康”“情暖重阳·健康相伴”等义诊活动,为上千名老同志及周边居民提供服务。其中两位老党员、老专家郭立珍、谭鉴楚均已年逾八旬,但他们定期在健康驿站坐诊,成为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分子。
采访中,崔建星一直笑意盈盈,医者特有的果敢、乐观与从容的气质,使记者深受感染。当被问到长期面对来访者的痛苦情绪如何能够保持积极心态时,她说:“我很幸运,能找到自己情绪的出口。其实,参加志愿服务帮助有需要的人,也是应对心理问题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在利他奉献中,既收获了快乐,也增强了社会归属感。”
志愿服务的微光,点亮了生活的美好。这些老干部志愿者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无论身处何地,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期待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携手共建互助友爱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