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 new Date().getFullYear() }}年{{ new Date().getMonth() + 1 }}月{{ new Date().getDate() }}日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new Date().getDay()]}}
来源:中共广东省委老干部局
时间:2025-01-15
【编者按】2024年,省委老干部局联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举办“红霞礼赞·我和我的祖国”广东省老干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活动。经遴选,有100篇老同志优秀征文入选《“红霞礼赞·我和我的祖国”广东省老干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作品集》。“广东老干部”微信公众号将分期刊发部分优秀征文作品,现刊发第一期,敬请关注。
披星戴月终不悔
广州日报社 黄景仁
广州解放前几个月,15岁的我以“小夜星”为笔名,在《前锋日报》上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小杂文《杂感》。那时的我没有想到,日后竟会与油墨铅字结下一生情缘。
后来,18岁的我如愿所偿,考入了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文学系。1953年,我从华南文艺学院文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南方日报社。
入社伊始,我的初衷是做一名新闻记者,然而踏入报社后,我就被分配到时事部做“替人做嫁衣”的夜班编辑工作。没想到此后,从《南方日报》到《佛山日报》,再到《广州日报》,我在夜班编辑这个岗位上“蹲守”了整个职业生涯。43年,我从风华正茂的文艺青年,变成了两鬓飞霜的老报人,而我钟爱的新闻事业、钟爱的广州城,却越来越风华正茂。
从1975年来到广州日报社,到1996年退休,我参与了《广州日报》腾飞之前的振翅飒飒,见证了改革开放、南风劲吹给报业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
我们的团队在全国报业创下几个第一。
首先是国际新闻上头版头条。在今天,国际新闻上头条已经是家常便饭,但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新闻不上头条却是一条不成文的惯例。
1987年12月8日,当晚的一版已经签印,半夜里传来了《苏美签署销毁中导条约》消息,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条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重大新闻,而且我国政府也欢迎这一条约的签订,于是决定用这条消息破一破国际新闻不上头版头条的惯例。此举事后得到业内同行的赞赏,《广州日报》就这样创造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次”。
二是为厚报时代做“探路尖兵”。1987年1月1日,《广州日报》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开国内地方报纸先河,当时的情形我至今记忆犹新。《广州日报》扩版是地方报纸中“第一个吃螃蟹”的,编委们做好了思想准备,如果扩版失败,发行量长期上不去,编委会就集体辞职。
1992年1月1日,《广州日报》再次率先由8版改为对开12版。这两次扩版,是开启中国报纸厚报时代的创举,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之后,16版、20版……《广州日报》被业内奉为扩版大潮先行一步的“探路尖兵”。我先后参与《广州日报》四次扩版的决策与执行,并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三是广州日报社1996年成立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这一创举则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报社和报业集团,早已不是生产新闻纸那么简单。《广州日报》作为报业改革先锋、“探路尖兵”的那种敢闯敢干的精神,一直是激励照耀一代又一代广州报人一路前行的熠熠星光。
在我专心致志做“夜猫子”的第40个年头,我有幸代表报社,赴京捧回了首届韬奋新闻奖奖杯。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能领取这一新闻界的最高荣誉。这份荣誉属于集体,源于《广州日报》全体同事的努力,也来自于越来越多读者的信任和喜爱。
诗人聂鲁达说,“夜间,有很多星星”。而灿烂的星空,由无数个发亮的无名星座汇聚而成。
难忘的深圳“税”月
国家税务局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税务局 王少波
1985年7月,我与八位同届校友一起前往深圳税务局报到,随后,我与其中的三位同学被安排到蛇口税务局工作。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说是“热血沸腾”也不为过,因为蛇口工业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的地方,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名有志青年,谁不想尽自己力量,为其作出一份贡献呢?
当时的深圳与毗邻的香港在经济上相比远远落后。1988年我与蛇口工业区的干部前往香港考察,目睹了那里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处处展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景象。相比之下,深圳尚显落后的状况,让我们心中落差很大。但我们还是不约而同地下定决心,作为深圳青年必须要有一股子精神,同心同德,奋起直追。
我们蛇口税务局全体工作人员发扬“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蛇口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税收工作。为了改善投资环境,我们研究调阅大量政策文件,安排专人专班联络沟通,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政策,最终促成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浮法玻璃厂顺利点火投产。为了解决蛇口工业区用电问题,我们与香港税局一起研究,并采取措施解决了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输送电力给蛇口工业区的纳税事项,使蛇口成为当时深圳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不停电片区”。为了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治环境,我们对一家知名外资电机有限公司开展了反避税检查。这是全国第一例反避税检查。我们迎着压力,攻坚克难,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最终让其依法缴纳了应缴税款,赢得了全国同行和社会的称赞。
与此同时,蛇口税务局也不断发展壮大。1985年仅有23名工作人员,到2022年增至301人。税收规模从1985年的2519万元、1986年的2879万元,发展至2022年突破百亿元规模,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蛇口税务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100多项。深圳特区的税收收入规模从1985年的6亿元左右,到如今的8000多亿元,增长千倍。从2018年开始,深圳GDP超越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城市。深圳从一个渔村蜕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
作为一名税务工作者,我已退休,问心无愧的是,毕业分配时,选择到深圳税务工作的决定是正确的。人生无怨无悔,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山海援藏情
——在高原三尺讲台播撒希望
江门市江海区外海中学 胡洪
2020年,我有幸成为广东省教育厅选派的30位柔性援藏教师之一,并于当年10月12日入藏,到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支教一学年。这是我33年教学经历中最难忘的一年。
学校安排我教授高二两个藏文班的历史课,班上的学生大都是来自林芝地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以藏语为母语的农牧区少数民族孩子。看到名单的那一刻,我蒙了,一个班里,其中女孩叫卓玛、拉姆的有七八个,男孩叫扎西、罗布的也有七八个。我开始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在一年时间里将100多个名字和孩子们对上号。果然,一学年过去了,我没能百分之百地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是遗憾的事情。
孩子们也不容易,单是语言类的学科,除母语藏文外,还要学习汉语和英语,另外文科班学的数学、历史、政治、地理一样不少,同时要参加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业水平考试。尽管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努力学习,许多学生的汉字写得很工整漂亮,上课气氛热烈。学生淳朴、热情、有礼貌,一下课就围着老师问东问西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2021年的劳动节,我们教师一行前往家访的第一站——察隅县古玉乡。
沿着318国道欣赏沿途不断变换的风景,翻越色季拉山口,惊喜地看到了这个季节难得露面的南迦巴瓦峰。经过然乌湖,心情好生愉悦。走到559国道,先是颠簸着爬上海拔4600多米的德姆拉山口,接着是一段不亚于怒江72拐的下山路,颠簸摇晃,一路前行,仿佛五脏六腑快要被颠出来了,之前兴奋的心情降到了冰点。
历经12个小时车程,终于到了罗布扎西和央宗家所在的玉和村,见到了孩子们的家长。眼前的小村群山环绕,恬静美好,犹如世外桃源。我不禁感慨孩子们的不容易,小小年纪就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林芝读书,学期结束的寒暑假才能与家人短暂团聚,每年要在这条路上来回颠簸至少四次,由衷地为他们要改变自己、改变家乡而努力学习的信念点赞,希望他们都能考上大学,为家乡察隅、为美丽西藏多做贡献。
2021年6月27日,我参加了“礼赞新时代”林芝市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文艺汇演,成为援藏教师代表参演节目《亲人啊,亚古都》的一分子,展现了援藏教师不远千里、告别亲人、响应号召来到雪域高原,为高原人民付出的援藏精神。我为自己能为西藏的基础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倍感骄傲和自豪。
工夫茶里的人民民主“真功夫”
潮州市委党校 陈建宣
潮州工夫茶蕴含着独特的民俗文化精神与“和为贵”的茶道魅力。当传统的文化习俗遇见新时代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会是怎样一种生动场景?
2024年初,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央视记者远赴潮州市凤凰山虎头村进行实地采访。这里正在进行一场例行的“立法茶话会”。在一户茶农的家门口,一群茶农和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员、行业协会人员、立法咨询员以及农技专家等围坐在一张茶桌旁,一位茶农饶有兴趣地展示着工夫茶的技艺,大家手里拿着一册《潮州市古茶树保护条例》,依次谦让着品茶却争着机会发言,司茶者一句句“食茶”,有效调节着茶话会的节奏。一阵阵茗香烘托着酣畅的氛围,有问有答,有疑有释,有惑有解,言无不尽,意无不达。茶农对《条例》的领会和干部专家对茶农的心声,都顺着一口单丛茶的韵香沁入各自的心房。
一杯茶,一桌人,一部法,生动呈现了新时代人民民主在潮州市地方立法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显然,潮州工夫茶这一民俗文化的精神特质与“人民民主的真谛”有着高度的契合点。潮州的立法者由此巧妙地下足工夫茶的“功夫”,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立法茶话会”。
这样的茶话会已经举行了几十场,始终为着保障茶农的利益。凤凰镇现存100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约1.5万株,这是单丛茶产业发展的根基。2016年凤凰山上一株800年古茶树死亡,敲响了保护古茶树的警钟,并开启了立法保护的进程。而凤凰山的古茶树与国内很多省份情况不同,不是野生在原始森林里,也不是生长在国有农场里,而是茶农自家祖祖辈辈传承的私有财产。如何处理好科学保护与有效保障茶农利益的关系,则成为立法保护的重点与难点。
破解的方法就是举行“立法茶话会”。连续几年,茶话会开上高山,开到山沟,开进农舍,开进茶园。泡着工夫茶,说出心里话;品着工夫茶,深知民关切。“古茶树被保护,我们会不会没有收入?”“古茶树所有权还是我们的吗?”“如果古茶树自然死亡,我们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茶农的切身利益,始终是立法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
就在这工夫茶的“功夫”里,有事好商量,涉及茶农的事由茶农一起来商量。实实在在的民主,解决了茶农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取得的“最大公约数”最终成就了广东省第一部保护古茶树的地方性法规。
老家脱贫记
省委党校 张志湘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王寺镇许庄子村。由于地处黄河下游盐碱地,吃水、种庄稼都很困难,长期以来,南皮县都是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底,河北省政府宣布:南皮县脱贫!
许庄子村的巨大变化就是全县脱贫的一个缩影。许庄子村是回汉杂居村,有407户人家,近2000人,回民约占三分之一。回汉村民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从来没有发生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曾获得“民族团结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2011年9月,我第一次回老家探亲。当时,村民的吃水仍然比较困难,都是由供水公司打360多米的深井取水,通过自来水管,隔天送一次水到各家,因此家家都备有大水缸。盐碱地种庄稼难成活,因为水质不行,还要打深井取水送到地里种庄稼。村内的道路都是泥土路,我到家的那两天刚刚下过雨,村路泥泞不堪,无法下脚,串个门、去商店买东西都困难。志良堂弟是村里小学的教导主任,他特地带我去学校看看,结果发现,一排排教室和办公室都很陈旧,操场正在改建中,积水严重,篮球场变成小水塘。村“两委”办公室也很简陋。
2018年8月底,我再次回乡探亲。这次在村里住了两天,我感到七年来村子确实发生很大变化。
村路地面全部硬化,铺上红砖,两旁挖有排水沟,彻底改变了下雨下雪天道路泥泞难行的状况。公厕用砖头砌墙、盖上顶棚,不再是简陋的破棚子。超市门前杂草丛生、凹凸不平的空地也已硬化,成为本村和邻村村民们赶集的集市广场,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原来的村“两委”办公室,现在翻建成一排新瓦房,除了党群服务中心,还设有卫生室,有药房,有医生值班,天天开门,旁边安装有不少健身器材。
最令人欣喜的变化是学校,原来改建中的破旧平房变成一排排崭新的瓦房,大操场变成水泥地,新添了不少篮球架等体育器材。校门由铁门换成不锈钢大门,红色大理石上刻着“王寺镇许庄子小学校”几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说起村里的变化原因,村党支部书记说,“党的政策绝对好!”因为党和政府实行了精准扶贫方针,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农产品收购价不断提高。每亩玉米可以卖到1000多元钱。现在农民种地不用交税,种粮还有补贴,一亩地补助275元。2018年虽然遇到涝灾,但家家户户不愁吃、不愁穿。堂弟志香说,他养了50只羊,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元。据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汉民一家养三四百头猪,一年可赚三四十万元,最多的一户每年收入六七十万元。至于外出打工,他们主要搞建筑装修,一户一年也能赚四五万元,甚至十多万元。
村党支部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46名共产党员,一般每一名党员联系10户。这10户人家,无论在生产、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包户党员都要设法解决,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我们村原有14户贫困户,现在全部脱贫,真正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我们村脱贫的经验,我想最主要有三条:政府的政策暖心,党员的帮助贴心,村民的努力齐心。我相信,下次再回乡时,乡亲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